26
彭淑果:西藏衛生事業的旗幟從昌都升起
彭淑果
PengShuGuo
廣東揭西人,1927年10月出生。1953年夏畢業于云南大學醫學院6年制本科,同年7月分配到昌都民族衛生工作大隊及昌都地區人民醫院外科工作,是昌都衛生事業發展壯大的見證者、締造者。1977年調西藏成辦醫院工作,歷任外科主任、副院長職務,1989年底離休。
“昌都解放前,城區人口僅有300人左右,道路崎嶇不平,污水橫流,遍街野狗,衛生設施極為簡陋。如今,昌都高樓林立,日新月異,成了名副其實的藏東明珠。昌都各級各類醫療機構1000多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好幾千人,醫療衛生長足進步,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這些發展變化,我想都不敢想……”
彭淑果去世之前的幾個月,筆者見到了他。作為西藏昌都衛生事業的第一代拓荒者,他總是從報紙雜志上關注昌都的衛生事業,感嘆萬分。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后,同年12月成立昌都解放委員會。為了方便群眾看病,解放委員會成立了衛生隊,免費為各族群眾看病。1951年8月,解放委員會在市區一間15平米的民房內設立衛生隊醫務室,由張保愛、譚英漢兩位同志診治患者。同年12月,醫務室搬到昌都寺東南坡下原藏軍營房內,醫務人員增至7人,掛出“昌都人民診所”的牌子。
昔日的昌都地區人民醫院
“昌都人民診所的成立,算是昌都地區人民醫院的前身。而西藏現代衛生事業的起步,則要從1952年9月2日成立昌都地區人民醫院說起?!迸硎绻f。
據資料顯示,昌都地區人民醫院由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衛生隊和18軍第三辦事處衛生所聯合組成,設有昌都警備司令部門診所、九代本門診及各宗(縣)衛生院。當時的院址,選在強巴林寺正面市區人口集中的一棟兩層樓房里。
“醫院的名牌用漢、藏兩種文字橫排書寫,兩行文字呈弧形,正中嵌有紅十字標志。經過打整,一樓作診療區,設有門診、掛號、內科、外科、化驗、藥房等科室;二樓是藥庫及職工宿舍;樓房的庭院約有80平方米,是大家休息活動區。當時的院長叫韓震,是解放委員會衛生隊隊長?!?/p>
也就是在這一個月,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開始在北京組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昌都民族衛生工作大隊”,深入昌都,化身雪域高原白衣天使,掀開了西藏醫療衛生事業新篇章。“大隊成員總共108名,除了少數老黨員、老干部外,大多為醫科大學、助產學校二代應屆畢業生。他們身上肩負六項任務:一是宣傳黨的政策、《十七條協議》及民族團結政策;二是在昌都地區建立一所100張床位的綜合醫院;三是在各個宗(縣)建立衛生所;四是開展衛生宣傳教育;五是開展巡回醫療,給農牧民群眾送醫送藥,并做性病調查;六是培養藏族衛生干部??梢哉f,在昌都解放之初,他們的工作任務繁重、使命光榮。”
1952年12月3日至1953年1月3日,衛生工作大隊經過艱難跋涉,先后分批安全到達昌都,先將物資器材搬入室內妥善保管,然后安排女同志入住。由于房屋不足,部分男同志就在院外廣場搭起帳篷棲身。
為了早日開診,同志們只能因陋就簡,把現有房屋略加粉刷,讓木工將醫療器械包裝箱改造成寫字臺,用裝藥品器械的鐵皮箱當凳子,東拼西湊,確保一個醫療科室具備最基本的條件。
為了促進醫院的規范化建設,又設立了婦產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還準備了男、女病房。門診部是建立起來了,但由于歷史、宗教和文化等原因,來就診的病人寥寥無幾。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逐漸有一些病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前來就診。醫護人員都滿腔熱情接待他們,經過精心治療,果然藥到病除,漸漸打開了工作局面。
群眾奔走相告,病人陸續前來就診。有些病重的藏族群眾,還要到喇嘛寺去求神打卦。活佛喇嘛就以神的授意,要病人到衛生工作大隊看病,增加了病人就醫。由于病人的增加,房子已不夠用,大家響應組織的號召,自己動手用于打壘的方法,在院子中央修建了一間X光室、一間手術室和供應室,使醫院的規模和設備有所提升。
進藏之初,男同志棲身的廣場上碎石遍地,凹凸不平。帳篷搭好后,還得上山砍些灌木枝丫鋪在地上作為床墊,睡在上面有彈簧的感覺。見到此情此景,同志們都戲稱它是“鋼絲床”。高原氣候早晚溫差大,白天萬里無云,中午太陽暴曬,住在帳篷里就像蒸籠一樣。到了夜晚,氣溫驟降,寒氣逼人。早上醒來,被頭都結了一層冰凌。冬春之交,狂風驟起,塵土飛揚,一陣大風吹來,飛沙走石,會把帳篷連根拔起,被褥吹得亂七八糟,上面被吹上一層厚厚的黃土。大風過后。同志們還得重新搭帳篷。
至于照明,因為沒有電力設施,一般晚上只能早早就寢,臨時需要照明時才舍得點煤油燈或蠟燭?!拔彝撕髞硎悄囊荒曩I了柴油發動機,才慢慢解決照明問題。當時工作的簡陋,超出了人們的想象?!?/p>
衛生部撥給衛生工作大隊有兩臺“道奇”牌大卡車,從成都采購各種物資、器材和主副食品。由于川藏公路到1954年底才全程通車,加之路途遙遠、路況極差,往往只能運回一些干菜、香腸、肉等,間或可以用銀元在當地購些新鮮牛羊肉,配上從內地運來的蘿卜、土豆,就算是大大改善了生活。當時,衛生工作大隊主食以大米、掛面為主。高原空氣稀薄,大米難煮熟,還沒有高壓鍋,所以基本上每餐只能吃半生不熟的米飯或面條。廚房有時也蒸點饅頭或包子,但都粘牙,吃起來味道不對。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睘榱俗龊瞄_荒生產,每天晚飯后,同志們不約而同地拿起工具,到云南壩開墾荒地。這些荒地是地地道道的處女地,質硬土黏,還有不少小石頭十字鎬挖下去直冒火花。同志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一鋤頭一鋤頭地把荒地開墾了出來,平整后播種栽菜。
“我參加工作后,也參加了許多年的開荒生產。許多同志雙手都磨出了血泡,但毫無怨言,每天照樣工作,照樣參加體力勞動。菜種下去,就得澆水,這又是一道難題。因為菜地離河雖近,但坡陡路窄,要挑幾十斤的水桶,爬上幾十米的陡坡,干起來無不氣喘吁吁、面青唇紫。為了開荒生產,大家總是你爭我趕,生怕落在他人的后面,場面令人感動。”
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同志們種上了當時稱之為“昌都蔬菜三大法寶”的蓮花白、蘿卜和土豆。由于高原氣候特殊,早晚溫差大,這三種蔬菜生長條件得天獨厚,個頭特別大。如蓮花白,小的幾斤,大的可達十幾二十斤;蘿卜每個都好幾斤;土豆大的每個也有一斤多。到了后來,如萵苣、小白菜、南瓜等應有盡有?!斑^了幾年,我們不僅實現了自給自足,還可以支援友鄰單位。”
為婦女兒童看病
在昌都,每到夏天雨季,周邊山坡上林蔭底下會長出各種蘑菇:一種叫黃菇,色橙黃,菌傘表面光滑質薄,味道清香;一種叫獐子菌,菌體龐大,菌傘厚實,傘底長有像獐子毛的物體;還有一種類似內地的金針菇的菌種,其菌株擁聚成塊狀,有如廚房用的刷把,大家也叫它“刷把菌”。每逢夏秋之交,遍山都可以采到這幾種蘑菇。摘回來后,洗干凈,加上大蒜和紅燒豬肉罐頭熬制,其味之美,實在難以用語言形容。
隨著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多,大家陸續發現了各類病種。有些病,需要手術處理,建立手術室迫在眉睫。但是現有的房舍條件太差,于是外科的同志們在楊紹棟主任的領導下,將現有的土房四壁和天花板都用白土布蒙上,地板上鋪墊帆布,窗戶罩上紗布,個別裝上玻璃,就這樣,幾乎全部用布布置起來簡單實用的手術室搭建起來了。“手術室”中間,放置一張手術臺和相應的手術設備,完全符合從事一般手術的基本要求。
“那時,做手術真是寒酸。為了照明,只能點汽燈。汽燈不是無影燈,對腹腔深部的照明,只好用幾束手電筒解決。這樣的條件對當時的醫護來說,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手術室雖然簡陋,但能夠解決問題,碰到急性闌尾炎或其他急腹癥都能夠解決。”
有一次,一位雙目失明多年的老喇嘛帕巴西熱前來就診。經診斷,確定為白內障。眼科陳世森大夫就在這間“手術室”里為他摘除了白內障,讓他術后重見光明。帕巴西熱非常激動,出院時親手把潔白的哈達獻給醫院領導和醫生護士們,以表達他的感謝之情?!斑@一事件拍有照片,掛在門診室外進行宣傳,對藏族同胞影響很大。他們認為,既然喇嘛都相信衛生大隊的醫生,大家也就不必懷疑了,此后就診病人迅速增加?!?/p>
至于重癥患者,醫院需要留院治療。衛生工作大隊在建立門診部的同時,準備了兩間病房,放置了從內地運來的鋼絲床,并鋪上嶄新潔白的被褥床單,墻壁也粉刷得漂漂亮亮,各種病案文書也準備就緒。重癥病人入院后,可以更換醫院準備的病號服,舒適溫暖地躺在病床上,接受醫生的精心診斷和治療。
“按規定,當時的昌都地區固定居民不分民族、信仰、職業,一律均可接受免費治療,還為住院病人無償供應美味可口的飲食。病愈出院的病人如果來自農牧區,醫院還用救護車送他們回家,這對藏族同胞的確是莫大的照顧?!?/p>
西藏地區第一所綜合性醫院建立起來了,雖然比較簡陋,但是能夠為藏族同胞診治疾病、解除痛苦。然而衛生工作大隊的領導們并不滿足,決定組織三個中隊下鄉巡回醫療,到各個宗(縣)、農牧區為農牧民送醫送藥,宣傳黨的民族團結政策和衛生知識,進行疾病預防和流行病調查。
第一中隊由隊長馬圭如帶領,負責巡回江達、貢覺、三巖、芒康等宗(縣);第二中隊由隊長朱水壽帶領,負責巡回察雅、邦達、左貢、鹽井等縣區;第三中隊由隊長薛壽林帶領,負責巡回類烏齊、洛隆、八宿、碩督等宗(縣)。此外,每個中隊配有事務長、炊事員和翻譯人員,以保證隊員的生活供應。
巡回醫療隊伍出發了。他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艱難險阻,克服了交通不便、山高路險、空氣稀薄、住宿簡陋、補給困難等諸多問題,終于不辱使命地完成了工作任務。
首先要克服交通問題。那時康(川)藏公路剛剛修通,大部分農牧區不通公路,下鄉只能靠騾馬或牦牛運輸物資。3個巡回醫療隊雇用的牲口,首先要滿馱運藥箱和主副食等物資,然后才能安排隊員的坐騎。有時雇到的馬匹,只夠馱運同志們的馬被套(睡具),隊員就只好徒步了。農牧區道路,大多依山傍水,山高路險,崎嶇不平;村落被群山阻隔,十分分散,出門就得翻山越嶺。有些地方,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滔滔江水,所謂道路,也只是在險要的懸崖間開辟一條羊腸小道,稍不留心就有可能滑落到湍急的江河里去。這種交通狀況,對來自內地的年輕姑娘來說無疑是嚴峻考驗,需要用很大的勇氣去克服困難。
盡管如此,大家一路上依然有說有笑,互相鼓勵。一到稍微平坦的地方,大家還唱起歌。到了宿營地,大家分工明確,有的打開馬被套就地鋪好,有的在山坡上找些枯枝干柴燒水做飯,炊事員則就地找幾塊石頭砌成爐灶。飯菜自然是半生不熟,菜也只有干菜,但是大家早已饑腸轆轆,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談笑風生,興致來了還會娛樂一番,晚上照樣睡得香甜。
第二天一早起來,收拾好馬被套,清理好宿營地,繼續趕路。只要遇到村寨人家,巡回醫療隊就給藏族同胞送醫送藥,還宣傳黨的政策,宣傳中國共產黨、毛主席對藏族人民的關懷。
巡回醫療隊的做法,深受群眾歡迎。當時工作人員下鄉雇用馬匹非常困難,但是為了接“門巴”(醫生),大家無比熱情。在馬匹比較充裕的地方,同志們可以做到騎馬代步。只是隊員大多數是從內地來的,從來沒有騎過馬,所以在行進過程中,很多人難免從馬背上摔下。這時,趕牲口的藏族群眾會主動幫助同志們把馬被套整理好,把馬帶拴緊,重新把摔下的同志扶上馬。見到此情此景,就有同志開玩笑說:“上山不騎馬,下山馬不騎,平地牽著走?!庇行┞范紊礁咂露福T馬有一定危險。同志們為了節省體力,下馬來拉著馬尾巴往上爬,下山時還將馬作為“移動的拐杖”,萬一滑倒,馬匹可以幫助大家站穩。
巡回醫療隊到了村莊開展工作,住宿也是一個問題。在廣袤的農牧區,既無客棧也無旅館,大家只能借住在老鄉家里。那時農牧區基層政權還未建立,沒有公房,群眾家里也不寬敞,大家便和老鄉們一起圍著火爐,打開馬被套就地而臥。到了牧區,情況更特殊。牧民有一條習慣,外來的女人是不準進帳篷的,怕給他們帶來厄運。為了照顧女同志,大家到了晚上只好集體露宿在草原,把女同志安排在中間,男同志在兩邊當保鏢,還得派人站崗放哨。牧區海拔高,入夜后寒風刺骨,很難入眠,通常早上醒來被頭已結了冰凌。
為藏族同胞看病
經過幾個月的巡回醫療,同志們爬雪山、過溜索,跨激流、涉險灘,飽嘗旅程驚險,走遍了昌都十幾個宗(縣)、基本上摸了農牧區的衛生狀況。返回昌都后,3個巡回醫療隊向領導作了報告,提出“有必要到各縣建立衛生院所”的意見,推動了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接下來幾年,各縣衛生院所紛紛建立,同志們以創業者、開拓者的精神和勇氣,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開展了醫療衛生工作,宣傳黨的政策和衛生知識,譜寫出許多感人的事跡,被藏族同胞廣為稱頌。
遺憾的是,有些衛生院所剛建立不久,由于社會情況的變化,極少數反動上層組織武裝叛亂,同志們不得不暫時回昌都。不過醫療隊播下的種子,在形勢好轉后都逐漸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奠定了昌都三級醫療衛生體系的基礎。
各巡回醫療隊完成巡回醫療任務回到昌都后,組織上對人員進行了調整,一部分同志到各縣建立衛生院所,一部分留在昌都地區醫院充實加強各科室力量,并發動群眾修建了一棟平房,緩解了同志們住宿緊張的問題。
隨著業務的開展,衛生宣傳首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新中國成立前,西藏與外界接觸不多,科學知識缺乏,對衛生知識也知之甚少,在保健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西藏各族婦女對經期衛生認識不足,沒有使用月經帶的習慣。衛生大隊除大力宣傳外,還免費發放衛生帶,傳授使用方法,受到她們的歡迎。
昌都市婦幼保健院一角
新中國成立前,藏族婦女分娩被認為是污穢的事,臨產前只能住到牛羊圈里;嬰兒產下后,母親要用牙咬斷或用未經消毒的刀具切斷臍帶,因此,新生兒發生傷風的概率很高,流行著“只見娘懷胎,不見兒走路”的說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開展婦幼保健工作勢在必行。衛生大隊的同志們,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婦幼保健和新法接生。最初,婦女們半信半疑,因為并不了解新法接生的具體內容。同志們耐心講解并采取務實的做法,發現孕婦就誠懇地邀她們到醫院做產前檢查,要求她們按時到醫院復查,并為每一名孕婦建立檔案,發現未按時復診就上門隨訪,漸漸地贏得了信任。有些孕婦不好意思到醫院來檢查,同志們就采取“跟蹤尾隨”的辦法,到她們家里宣傳新法接生的好處,動員她們到醫院待產分娩。經過努力,局面逐漸打開,來醫院的孕婦越來越多。醫院還贈送嬰兒衣服、尿布等,深受孕產婦的歡迎。
1954年,衛生大隊自己動手修建的平房
衛生大隊雖然建了簡易病房,但大家的目標是要建設一所現代化的綜合醫院,于是一面開展醫療工作,一面籌建新醫院,包括門診部和住院部。搞基建困難很多,建材大部分得從內地運來,技術工人、工程人員也很缺乏。幸好當時昌都水利工程隊有這方面的人員和設備,因此,由他們承包施工,歷時一年左右,嶄新的門診部和住院部大樓建成了。新建成的門診部占地500多平方米,住院部為兩層樓房,面積1000多平方米。門診部分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皮膚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等臨床科室,還有化驗室、放射科、治療室、藥房、急診室、掛號室、醫生值班室、收費室等科室。住院部樓上樓下共有病床80張,窗明幾凈,光線充足,鋼絲搖床,全新被褥,分科接收住院病人。樓上樓下分設兩個護士站,還有設備完善的手術室、產房、待產室和嬰兒室,是當時名副其實的現代化醫院,遂成為昌都地區醫療、預防、科研、教學的基地。
“1954年11月24日,新建的昌都地區人民醫院舉行落成慶典。這是昌都地區各族人民大喜的日子,為西藏的衛生事業樹立了一座里程碑?!痹S多年過去了,彭淑果回首往事,依然激動萬分。
昌都地區人民醫院新樓落成,促進了地區醫療衛生工作發展。隨著各宗(縣)衛生院所的相繼建立,給藏族同胞看病就醫帶來了極大方便。但這時的階級斗爭是殘酷的,西藏的反動農奴主不甘心自己的失敗,陰謀組織武裝叛亂,千方百計破壞解放事業取得的成果。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工作受到嚴重的干擾和破壞。各宗衛生院所的同志協同當地政府進行自衛反擊,有的因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撤回昌都。而昌都也同樣進行著緊張的備戰工作,在醫院門診部和住院部大樓前都修筑了防御工事,由男同志輪流站崗放哨,日夜守衛醫院?!?/p> 今日的昌都市人民醫院門診大樓
“當時在江達工作的衛生大隊隊長林鋒,是一名女同志。她愛人馬一鳴同志在執行任務時,遭受叛匪伏擊,光榮犧牲。噩耗傳來,醫院的全體同志都非常難過。面對叛匪的殘忍和囂張,大家倍加警惕。這樣的備戰狀態歷時兩個多月,直至解放軍將叛匪消滅后才解除警報?!?/p>
由于叛匪的破壞,昌都地區的醫療衛生建設遭受暫時的挫折,但醫院的衛生工作并沒有停頓,而是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1957年5月,根據指示,各項工作“大收縮”,中央衛生部昌都民族衛生工作大隊、一些衛生院被撤銷,僅留丁青、波密兩個宗的衛生院,部分人員調回內地進修或工作。
1958年夏天,部分叛匪竄入昌都南部地區。昌都軍分區奉命進行清剿,楊永恩司令員統率剿匪部隊,要求地方進行配合,組建了戰地救護和臨時野戰醫院。
“醫院抽調了我參加戰傷救護任務。在解放軍七五醫院院長楊德升的領導下,我們隨軍參加戰斗,收容傷病員。叛匪流竄性強,多在偏僻山區行動。我們執行任務時,只能徒步行走,翻山越嶺,圍殲堵擊。為了尋找戰機,我們徒步急行軍,人不休息、馬不停蹄,持續幾天幾夜轉戰在荒山僻嶺、懸崖峭壁間,稍有閃失便跌入萬丈深淵,其驚險程度令人觸目驚心。更何況連續幾天不能休息,又要夜間行軍,那才真叫筋疲力盡。因此,大家常常是一邊走路一邊打瞌睡。由于成績顯著,昌都警備司令部給我記了三等功?!迸硎绻呛堑卣f。
提起前輩楊紹棟,彭淑果至今都覺得特別溫暖?!八巧綎|成武縣人,1918年出生,曾在華西醫科大學就讀。他1952年冬調入中央衛生部昌都衛生工作大隊時,已是西南醫院的外科主治醫師,毅然放棄了重慶的優越工作條件和舒適生活環境,隨隊來到雪域高原,擔任昌都人民醫院外科主任?!?/p>
昌都的衛生醫療條件雖差,但楊紹棟嚴謹治學的勁頭絲毫不減,對下級的工作要求十分嚴格。同志們偶有疏忽,他都會毫不留情地當面批評:“當醫生,一定要正規操作,不能當江湖醫生!”
1953年夏天,彭淑果被分配到昌都衛生大隊工作,初出茅廬,動手能力還很幼稚?!皸罱B棟老師就像慈父一樣,從工作到生活上都給了我很多關心呵護。在技術操作方面,更是不厭其煩、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我?!?/p>
今日昌都
進藏不久,很多人都發生了指甲凹陷癥狀。楊紹棟就此進行了廣泛調查和研究,認定是高原缺氧的一種生理反應,主要由于低氧和缺乏維生素C的攝入所引起的,提醒人們注意補充營養和避免過度疲勞,同時觀察到這種疾病是可逆性的,只要返回平原三個月左右即可自行痊愈,從而清除了進藏人員的思想顧慮。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1954年的《中華醫學雜志》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楊紹棟嚴謹的治學態度,讓彭淑果這樣的年輕醫務工作者看在眼里、學在心里。
“在那些修筑公路、平息叛亂和運輸繁忙的日日夜夜,川藏公路上經常發生事故或車禍,總會碰到嚴重的顱腦外傷、顱內出血、胸部創傷合并血氣胸、上消化道大出血、心包縮窄、腹腔內腫瘤等疑難雜癥。處理這種病癥,涉及很多學科。楊紹棟總是臨危受命,靠自己精湛的醫術進行手術救治?,F在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當時楊老師卻做到了,挽救了無數生命?!?/p>
1960年,楊紹棟被任命為昌都地區人民醫院副院長,被推舉為昌都政協委員。他堅持原則,又平易近人,不失風趣,文學修養還高。有一對新人結婚,他贈送了如下對聯:“看我倆新夫妻,甜甜蜜蜜,好時光就在今宵;瞧你等光棍漢,走來走去,苦日子何時到頭?!?/p>
初到昌都時,楊紹棟老師只有34歲,在我們一群年輕娃娃面前算是比較大了,大家親切地稱他為楊老頭。楊老師是外科專家,同時也是美食家。逢年過節,他會買些面粉、配料做香噴噴的千層餅,用豬肉罐頭、鮮肉和些蔬菜包餃子、煎鍋貼,或制作特色的“響鈴抄手”。鮮蘑菇上市時,他會買些豬肉罐頭加上大蒜獐子菌,找幾位同事聚一聚,有時還喝杯小酒、其樂無窮。
遺憾的是,他晚年疾病纏身,健康每況愈下,于1986年11月14日與世長辭,享年68歲。
“初到高原那些年,一些同志為了革命工作、建設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與他們相比,我無疑是十分幸運的。邊壩縣叛匪作亂時期,張大麒、周秀山、陳華三位同志壯烈犧牲,我到現在都十分懷念他們。”彭淑果動情地說。
張大麒,男,1953年從成都市衛生學校畢業后分配到昌都工作,先在地區醫院內科,后調到八宿縣、邊壩縣醫院工作。他平時對病人態度和藹,認真負責,經常下鄉巡回醫療,深受藏族同胞的歡迎和愛戴。他熱心培養藏族學員,親自帶領他們下鄉為農牧民送醫送藥。
“1969年邊壩縣發生叛亂,封建農奴主借‘文化大革命’之機,向人民政府進行反攻倒算,殘忍殺害人民解放軍戰士及地方工作干部,就連為他們救死扶傷的醫生也痛下毒手。張大麒同志就是被他培養的學員殺害的,犧牲時年僅36歲?!?/p>
創建江達宗衛生所的雪域高原“白衣天使”
周秀山,男,部隊轉業,曾在江達縣醫院工作,后調至邊壩縣醫院擔任藥師。陳德華,女,兒科醫生,與周秀山同志是夫妻,一起在邊壩縣人民醫院工作。“1969年邊壩縣發生叛亂,當時陳德華醫生正身懷六甲。她和丈夫周秀山同時落入叛匪魔掌。周秀山向叛提出嚴正抗議,告訴他們不能濫殺孕婦,但慘無人道的叛匪不聽勸告,先將陳德華醫生殺害,并用刀剖開她的腹部,挑出胎兒讓周秀山看,然后開槍將其殺害,真是慘不忍睹。叛匪的罪惡行徑,為天理所不容?!?/p>
張大麒、周秀山、陳德華同志犧牲后,政府將他們的遺體厚葬于洛隆縣烈士公墓,供后人瞻仰祭奠。除了這些犧牲的烈士,還有不少同志因為各種意外,把生命和忠誠獻給了黨,獻給了雪域高原。
“黃圣歐,1952年從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化驗室參加衛生大隊,進藏后經常下鄉參加巡回醫療,1954年因病去世;張雪巖是一名女護士,系第二批援藏醫療隊成員,由隊長高倫、副隊長林培德率領前往拉薩途中路過昌都而被挽留,后由林副隊長帶領去丁青開展工作,由于不適應高原氣候,積勞成疾,患上腹腔結核,產生大量積水,經醫治無效不幸病故;張學娟,1952年畢業于蘇州助產學校,隨衛生大隊進藏,后調至類烏齊衛生院,與該縣縣委書記李興道喜結連理,在生完第三個嬰兒后英年早逝,年僅30歲;先永惠,女藥師,1962年從四川醫學院藥學院畢業后分配到昌都地區人民醫院藥房工作,工作不久后發生意外,不幸溺水身亡……”
昌都市烈士陵園一角
“為了開拓西藏的衛生事業,我們這群人無怨無悔,甘愿為雪域高原貢獻青春。只愿后人能從我們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接過我們手中的接力棒,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闭f到這里,彭淑果老人已經熱淚盈眶。
(本文由蕭清2012年采訪整理)
本文轉自網絡,如涉及原作者權益,請聯系小編刪除
高反靈提醒尊貴的消費者: 人在高原圣地,請別亂扔垃圾。高原環境很脆弱,維護起來非常艱難,拾一件廢棄物需要付出相比平原百倍的努力,親身經歷過的人都懂。暢游新西藏,守護第三極!愛護高原環境,文明游客從我做起. 高反靈簡介 “高反靈”是中國專家團隊長駐高原歷經十六年(2002-2018)攻關研發、完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是由維楨科技集團旗下西藏維楨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高原反應干預食品,采用多味藥食同源的傳統中藥材配伍相加和協同,通過“環流高醇亞低溫精華萃取技術”,充分萃取AMS天然活性成分,針對高原缺氧狀態下的機體代謝紊亂,由本及標,實現對高原反應靶向性的精準干預。產品上市前已邀請3000余名體驗者進行測試,2018年8月8日產品上市后,先后8次保障納木措徒步大會、一措再措徒步大會、西藏登山大會和拉薩半程馬拉松、2023全國省級黨報總編輯年會等大型高原賽事和活動,數萬人充分見證,獲得全面好評。 ◆ ◆ ◆◆ ◆ 點擊下圖,立即購買! 京東、淘寶官方旗艦店、微信小程序以及 拉薩市內各大藥房、特產店和賓館酒店等 600余家終端均有銷售。